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灵魂的故乡

灵魂的故乡 (文自赵澄襄博客)

抵达马来西亚新山,是在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我们乘坐的班机降落在新加坡,因为新山就在对岸。

走出机场,盛夏的气息扑面而来,气温提醒了我,我已经站在赤道的边上。坐上前来接机的陈再藩先生的车子,向马来西亚驶去,心中充满好奇,第一次体验了在一个国度降落又马上进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奇妙感受。

同车来迎接我们的还有在新加坡工作的新山人黄培贤先生,我们与初次见面的二位用潮州话交流起来,他们是二、三代潮汕人。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仅隔着一道海湾,车子驶上大桥,我想到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这次远道而来,正是应邀参加新山市一个文化品牌活动,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的叫做三月初三锣鼓响的潮州乡音民俗庙会,我将在这儿向海外的乡亲介绍潮汕的民间剪纸和举办潮汕乡情题材剪纸展览。对于马来西亚的新山市,坦率地说,此前了解甚少,仅仅听去年来此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黄挺教授介绍过,知道新山系马来西亚潮汕人聚居的城镇,素有小汕头之称。为什么叫小汕头?我正在走近她。

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跨越国境抵达酒店,会长陈泰昌先生赶来会面,在热情的主人安排下,我们领略了与汕头很相似的大排档环境和马来风味与潮汕特色相结合的夜宵。回到酒店已近午夜,从20层的窗口俯瞰新山市区夜景,整个城市仍灯火通明,令人对这个小汕头产生联想和期待。

可以这么说,在下来的四五天中,我始终带着惊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当年漂洋过海的潮汕人的子孙们,为传承家乡文化所做的一切。在夹杂着南洋味的乡音中,在一双双真诚的眼睛里,感受到故乡一词在这些海外潮人心中的份量。八年前,南洋商报原总编辑、时任会长的李树藩先生提议,在以往的三月初三神诞庆典中注入文化元素,做成一台文化大餐,以引导下一代热爱传统文化,如今三月初三锣鼓响已举办了八届,届届精彩,这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组织者为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参与其中,为了丰富多彩,为了原汁原味,为了年年出新,更为了有文化内涵,可说是费尽苦心,从这份节目单里,便可窥得一斑。这些天,我沉浸在感动中。

活 动开幕当天中午,我走进这座位于直律街上的百年古庙,与在国内看到过的许多古庙相比,柔佛古庙并不壮观,然而这座庙宇却是新山潮人思乡的精神寄托,也成为 百多年来每年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规模不大的古庙的凝聚力是惊人的。在古庙里的右侧,有一处被当地媒体称为历史回廊的地方,其实是呈马蹄形的展览室,长年 有柔佛古庙的历史文化图片展,这个展览的空间设计和内容编辑颇具匠心,体现出主办者的水准。这个中国式的长廊,将作为今年的剪纸、摄影文化双展的场地。院 子里搭起主会场的舞台,悬挂着特地在潮州定制的工艺繁复的绣屏,背景是红彤彤的剪纸海报,灯笼、灯光营造出喜洋洋的氛围,潮味特色铺天盖地,让你不敢相信 这是在远离故土的异邦。

在 这三晚两天的活动中,演出了几十个节目,有潮州大锣鼓、潮乐潮曲、潮剧折子戏、吟唱歌册、舞蹈等等,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节目全部是来自新山和各地各年龄层 潮人自发业余排练的,其中有很多是少年儿童,水平之高让人想到了演员们付出的汗水。从开幕到闭幕,我身在其中,有很多细节是这样的叫人难忘:

连续三个晚上,我注意到一个耄耋老人双手搭着拐杖端坐台前,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又像在沉思,我想,老人或许想起遥远的岁月里,儿时的他跟随大人在乡里看戏的情景吧,三月初三锣鼓响于他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我一直忘不了那个吟唱潮州歌册的15岁女孩,接受英文教育的她不识汉字,却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一个月,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吟唱赢得掌声如潮。我感到困惑,身处海外的三、四代潮人能用实际行动去延续中华文化,而为什么我们身边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常常把这些文化遗产不屑一顾?

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些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潮汕童谣剪纸,在异国他乡会引发强烈共鸣,许多人对我提到《天顶一粒星》,他们甚至可以把整首童谣念出来。会馆青年团团长孙彦彬认为,把工夫茶、红果桃、花灯、鱼盘等潮汕风情剪入剪纸使人感到亲切。

感人的细节还很多,比如那位朴实的会馆总务谢树华先生,弯着腰教孩子们学唱童谣一脸认真;陈声洲先生捧着从老母亲家淘来的十几本残破的潮州歌册如获至宝;被称作潮州才子的诗人小曼首次登台讲古,被聚光灯照得汗流浃背;专程从吉隆坡赶来出演潮曲清唱的吴老板唱功不凡。还有为张罗潮州美食节忙得不亦乐乎的妇女们满足的笑靥;祖孙三代一起前来学习剪纸好奇而专注的眼神;在元天上帝圣寿参拜祈福的盛大仪式上,那无比庄严和虔诚的场面……

当演完最后一个节目,历时三天的三月初三锣鼓响曲 终人散,翌日,人们又回复往常,而组织者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又在想明年的创意了。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感到新山的潮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心有所系,他们在 做着让当年漂泊到新山的先辈欣慰的事情,把从故乡带去的传统延续下去。在开幕式上,柔佛潮州会馆会长陈泰昌和工委会主席陈耀宽在致辞中都抒发了这种心愿, 而新山中华工会会长林奕钦和团结文化艺术文物部副部长邓文村的讲话更表达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心情,邓部长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新山潮人之所以孜孜以求的注 解:我们在寻根之余也要在生长之地扎根,推动追本溯源风气,让后辈们认识自己根源及在本国生存的根本权利。新山潮人在弘扬中华文化中获得了慰籍和尊严。

从 踏上马来西亚时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乡情在这儿这么有力量,海外潮人对故乡的感情为什么超过本土,在新山这些日子里我找到了答案,其实这也是必然的,离 开故土越远,离开越久,你的情结就越重。人活着都要有一种精神的寄托,故乡是海外潮人的根,于是,潮汕便是他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祝福他们。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己丑三月初三后平静心情的感思

己丑三月初三后平静心情的感思 文/陈声洲

不可否认八年来的《三月初三锣鼓响》已是一个马来西亚华裔的品牌民俗庙会,不过我想八年后的《三月初三锣鼓响》更重要的并不只是要单单展现及汇集潮汕文化罢了,而是应该定位在更有意义的发扬及传承的使命上。

开始构思节目时除了保有一直来的节目外,我雄心万丈的想搞个从来没有的潮州大锣鼓观摩赛以配合我们的主题《三月初三锣鼓响》,让三月初三响的更响,让潮州 锣鼓响彻云霄。距离三月初三锣鼓响还有九个月时,我就很用心设法通过各个管道去联系柔佛州大部分的潮州锣鼓队,令人丧气的是除了新山的镇安及同奉外也只有 两支队伍表示可以考虑。我想单靠柔佛是不行了,但我不死心再接再厉的联系芙蓉及吉隆坡的锣鼓队,可是结果又是冷水浇头;没关系我想还有新加坡,但是最后我 承认我的雄心是过于万丈了。

不过觉得可以深思的是大部分回拒的负责人给的原因都是在说我们是老人锣鼓,我们是打斋锣鼓,甚至有些还说我们是死人锣鼓,死人锣鼓怎么去比赛呢?天啊,一个我们常引以为荣潮州人的音乐奇葩及文化精粹竟然成了这个样子,我想这就是老化及如何传承的关键了。

潮州锣鼓观摩赛的概念瓦解后,我想起了去年潮州韩师薛院长说过的一些话,他说在三月初三庙会里他看到的一点是,表演者彼此之间都互相交替做着观众的角色, 也就是你上台时我看;我上台时到你看的情况。积极的想法是好的互相交流及砌磋嘛,但撇开这些表演者及工作人员之外我们真正出席的观众的还有多少呢,若是这 样的话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发扬及传承呢?

对于发扬及传承,我时常在想该向什么人去发扬去传承;又该怎么去发扬去传承。我个人的想法那一定是小孩及青少年;因为我自己在家里确实是发扬及传承无方, 所以我孩子们都不懂。最糟糕的是有时我尝试和他们说一点潮州话时,他们竟说难听死了,你可以不要说吗。唉,再这样下去我家就没有潮汕文化了!

因此,接着的构思我朝向雅俗共赏及引起共鸣的方向。我想起了以前我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躲在房里独自在唱的歌册;我婆婆拜神粘在那些供品的剪纸;以前我家还没有电视时我妈妈常拿着收音机贴在耳边听的讲古(后来才知道她是节约电池,开得小小声)。

开始时,我就和一些长辈说起我的构思,有人就和我说歌册没有舞台的观赏性,还好剪纸及讲古大家都没意见,要不我又要大费周章了。可是我就觉得歌册好,琅琅 上口容易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它对潮州人有它一定的社会意义及感情。我找来同奉阿云,她一开始就和我说可以吗,你会给人骂死,我讲不怕,是我死不是你死; 我还特别吩咐她,找个小女孩来唱再加点创意就有观赏性了。她找来了一个只有14岁还不会看中文字的许静薇再加上竹板带出来的节奏感,幸好第一个晚上就造成 了一个小轰动;看到这情况,我就大主大意叫阿云明晚再来一个,不过改点方式带动大家一起唱,结果满场响应大部分的人都对着荧幕配合唱。高兴的是我妈妈还和 我说,那些老人家们还交头接耳说我家也有歌册,我的歌册是收藏了多久了,我也会唱歌册等等。现场记者们也竞相的在访问有关歌册的事了。我想这就是雅俗共 赏,引起共鸣了。另外我也看到一些小孩也对着荧幕一起唱,虽然可能他们是用着华语在唱,不过这已是发扬及传承的第一步了。

对于潮州剪纸,我要感谢再藩,虽然他很忙,还好他自动请殷说这件事由他来,说真的我最怕这种国际接轨的事务了,又花钱又花时不断跟进又容易出差错。再藩和我说到时在儿童庙会的现场搞个大家来剪纸,结果那天妈妈孩子一起来剪纸,这又是一个群众参与的温馨场面。

潮州讲古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虽然时间稍长一些但再藩确实讲得好讲得有感觉。我孩子们好奇的问,那个人在讲什么?虽然他们听不懂,但他们还会看中文字,对着荧幕他们不停的问,陈旭年是我们潮州人吗,柔佛古庙是他建的吗……我想这也是在发扬及传承了。

儿童庙会里颍川儒乐呈现的儿童潮剧《十八相送》,两个小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出席的大部分小朋友是听不懂的,不过他们却是看的津津有味。

第二晚颍川儒乐的张伟彬小妹妹唱着《大狗兄》里的一段词~potong kayu斩柴屐(潮语),我就听见有个小孩在问着妈妈,什么是柴屐?用小孩的演出引起兴趣这也是一种发扬及传承的管道呀!

总结而言,我提出几个浅见……

对于传承与发扬的使命,我想在不离潮汕文化及传统节目的前提下可以呈现更多能引起小孩,青少年们好奇,共鸣,参与及欢悦的节目。
探讨把儿童庙会或学艺颁奖改在晚间的可行性,因为除了白天太热也能方便更多人出席以增加晚上庙会出席人数。(若获奖人过多,可区分组别分几晚进行)。
会馆该扮演潮汕文化发扬及传承的领航,可以召集我们的协办团体好好探讨彼此如何互相协调,配合及互补的一起把潮汕文化及《三月初三锣鼓响》推向另一个高峰。
最后,这些都是尚有《三月初三锣鼓响》余温下的一点感思。

我的博客开始了

2009年4月23日,一直以来我都很想创建一个有关中国民俗的博客,今天算是正式创建了。
欢迎您发来有关的中国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