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灵魂的故乡

灵魂的故乡 (文自赵澄襄博客)

抵达马来西亚新山,是在3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我们乘坐的班机降落在新加坡,因为新山就在对岸。

走出机场,盛夏的气息扑面而来,气温提醒了我,我已经站在赤道的边上。坐上前来接机的陈再藩先生的车子,向马来西亚驶去,心中充满好奇,第一次体验了在一个国度降落又马上进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奇妙感受。

同车来迎接我们的还有在新加坡工作的新山人黄培贤先生,我们与初次见面的二位用潮州话交流起来,他们是二、三代潮汕人。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仅隔着一道海湾,车子驶上大桥,我想到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这次远道而来,正是应邀参加新山市一个文化品牌活动,由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主办的叫做三月初三锣鼓响的潮州乡音民俗庙会,我将在这儿向海外的乡亲介绍潮汕的民间剪纸和举办潮汕乡情题材剪纸展览。对于马来西亚的新山市,坦率地说,此前了解甚少,仅仅听去年来此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黄挺教授介绍过,知道新山系马来西亚潮汕人聚居的城镇,素有小汕头之称。为什么叫小汕头?我正在走近她。

只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便跨越国境抵达酒店,会长陈泰昌先生赶来会面,在热情的主人安排下,我们领略了与汕头很相似的大排档环境和马来风味与潮汕特色相结合的夜宵。回到酒店已近午夜,从20层的窗口俯瞰新山市区夜景,整个城市仍灯火通明,令人对这个小汕头产生联想和期待。

可以这么说,在下来的四五天中,我始终带着惊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些当年漂洋过海的潮汕人的子孙们,为传承家乡文化所做的一切。在夹杂着南洋味的乡音中,在一双双真诚的眼睛里,感受到故乡一词在这些海外潮人心中的份量。八年前,南洋商报原总编辑、时任会长的李树藩先生提议,在以往的三月初三神诞庆典中注入文化元素,做成一台文化大餐,以引导下一代热爱传统文化,如今三月初三锣鼓响已举办了八届,届届精彩,这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心血!组织者为了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参与其中,为了丰富多彩,为了原汁原味,为了年年出新,更为了有文化内涵,可说是费尽苦心,从这份节目单里,便可窥得一斑。这些天,我沉浸在感动中。

活 动开幕当天中午,我走进这座位于直律街上的百年古庙,与在国内看到过的许多古庙相比,柔佛古庙并不壮观,然而这座庙宇却是新山潮人思乡的精神寄托,也成为 百多年来每年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规模不大的古庙的凝聚力是惊人的。在古庙里的右侧,有一处被当地媒体称为历史回廊的地方,其实是呈马蹄形的展览室,长年 有柔佛古庙的历史文化图片展,这个展览的空间设计和内容编辑颇具匠心,体现出主办者的水准。这个中国式的长廊,将作为今年的剪纸、摄影文化双展的场地。院 子里搭起主会场的舞台,悬挂着特地在潮州定制的工艺繁复的绣屏,背景是红彤彤的剪纸海报,灯笼、灯光营造出喜洋洋的氛围,潮味特色铺天盖地,让你不敢相信 这是在远离故土的异邦。

在 这三晚两天的活动中,演出了几十个节目,有潮州大锣鼓、潮乐潮曲、潮剧折子戏、吟唱歌册、舞蹈等等,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节目全部是来自新山和各地各年龄层 潮人自发业余排练的,其中有很多是少年儿童,水平之高让人想到了演员们付出的汗水。从开幕到闭幕,我身在其中,有很多细节是这样的叫人难忘:

连续三个晚上,我注意到一个耄耋老人双手搭着拐杖端坐台前,自始至终目不转睛,又像在沉思,我想,老人或许想起遥远的岁月里,儿时的他跟随大人在乡里看戏的情景吧,三月初三锣鼓响于他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我一直忘不了那个吟唱潮州歌册的15岁女孩,接受英文教育的她不识汉字,却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苦练一个月,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吟唱赢得掌声如潮。我感到困惑,身处海外的三、四代潮人能用实际行动去延续中华文化,而为什么我们身边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们,常常把这些文化遗产不屑一顾?

我更没想到的是,这些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潮汕童谣剪纸,在异国他乡会引发强烈共鸣,许多人对我提到《天顶一粒星》,他们甚至可以把整首童谣念出来。会馆青年团团长孙彦彬认为,把工夫茶、红果桃、花灯、鱼盘等潮汕风情剪入剪纸使人感到亲切。

感人的细节还很多,比如那位朴实的会馆总务谢树华先生,弯着腰教孩子们学唱童谣一脸认真;陈声洲先生捧着从老母亲家淘来的十几本残破的潮州歌册如获至宝;被称作潮州才子的诗人小曼首次登台讲古,被聚光灯照得汗流浃背;专程从吉隆坡赶来出演潮曲清唱的吴老板唱功不凡。还有为张罗潮州美食节忙得不亦乐乎的妇女们满足的笑靥;祖孙三代一起前来学习剪纸好奇而专注的眼神;在元天上帝圣寿参拜祈福的盛大仪式上,那无比庄严和虔诚的场面……

当演完最后一个节目,历时三天的三月初三锣鼓响曲 终人散,翌日,人们又回复往常,而组织者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又在想明年的创意了。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感到新山的潮人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心有所系,他们在 做着让当年漂泊到新山的先辈欣慰的事情,把从故乡带去的传统延续下去。在开幕式上,柔佛潮州会馆会长陈泰昌和工委会主席陈耀宽在致辞中都抒发了这种心愿, 而新山中华工会会长林奕钦和团结文化艺术文物部副部长邓文村的讲话更表达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迫切心情,邓部长的这句话,可以作为新山潮人之所以孜孜以求的注 解:我们在寻根之余也要在生长之地扎根,推动追本溯源风气,让后辈们认识自己根源及在本国生存的根本权利。新山潮人在弘扬中华文化中获得了慰籍和尊严。

从 踏上马来西亚时起,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乡情在这儿这么有力量,海外潮人对故乡的感情为什么超过本土,在新山这些日子里我找到了答案,其实这也是必然的,离 开故土越远,离开越久,你的情结就越重。人活着都要有一种精神的寄托,故乡是海外潮人的根,于是,潮汕便是他们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祝福他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