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三月初三后平静心情的感思 文/陈声洲
不可否认八年来的《三月初三锣鼓响》已是一个马来西亚华裔的品牌民俗庙会,不过我想八年后的《三月初三锣鼓响》更重要的并不只是要单单展现及汇集潮汕文化罢了,而是应该定位在更有意义的发扬及传承的使命上。
开始构思节目时除了保有一直来的节目外,我雄心万丈的想搞个从来没有的潮州大锣鼓观摩赛以配合我们的主题《三月初三锣鼓响》,让三月初三响的更响,让潮州 锣鼓响彻云霄。距离三月初三锣鼓响还有九个月时,我就很用心设法通过各个管道去联系柔佛州大部分的潮州锣鼓队,令人丧气的是除了新山的镇安及同奉外也只有 两支队伍表示可以考虑。我想单靠柔佛是不行了,但我不死心再接再厉的联系芙蓉及吉隆坡的锣鼓队,可是结果又是冷水浇头;没关系我想还有新加坡,但是最后我 承认我的雄心是过于万丈了。
不过觉得可以深思的是大部分回拒的负责人给的原因都是在说我们是老人锣鼓,我们是打斋锣鼓,甚至有些还说我们是死人锣鼓,死人锣鼓怎么去比赛呢?天啊,一个我们常引以为荣潮州人的音乐奇葩及文化精粹竟然成了这个样子,我想这就是老化及如何传承的关键了。
潮州锣鼓观摩赛的概念瓦解后,我想起了去年潮州韩师薛院长说过的一些话,他说在三月初三庙会里他看到的一点是,表演者彼此之间都互相交替做着观众的角色, 也就是你上台时我看;我上台时到你看的情况。积极的想法是好的互相交流及砌磋嘛,但撇开这些表演者及工作人员之外我们真正出席的观众的还有多少呢,若是这 样的话我们的文化该怎么发扬及传承呢?
对于发扬及传承,我时常在想该向什么人去发扬去传承;又该怎么去发扬去传承。我个人的想法那一定是小孩及青少年;因为我自己在家里确实是发扬及传承无方, 所以我孩子们都不懂。最糟糕的是有时我尝试和他们说一点潮州话时,他们竟说难听死了,你可以不要说吗。唉,再这样下去我家就没有潮汕文化了!
因此,接着的构思我朝向雅俗共赏及引起共鸣的方向。我想起了以前我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躲在房里独自在唱的歌册;我婆婆拜神粘在那些供品的剪纸;以前我家还没有电视时我妈妈常拿着收音机贴在耳边听的讲古(后来才知道她是节约电池,开得小小声)。
开始时,我就和一些长辈说起我的构思,有人就和我说歌册没有舞台的观赏性,还好剪纸及讲古大家都没意见,要不我又要大费周章了。可是我就觉得歌册好,琅琅 上口容易引起共鸣,更重要的是它对潮州人有它一定的社会意义及感情。我找来同奉阿云,她一开始就和我说可以吗,你会给人骂死,我讲不怕,是我死不是你死; 我还特别吩咐她,找个小女孩来唱再加点创意就有观赏性了。她找来了一个只有14岁还不会看中文字的许静薇再加上竹板带出来的节奏感,幸好第一个晚上就造成 了一个小轰动;看到这情况,我就大主大意叫阿云明晚再来一个,不过改点方式带动大家一起唱,结果满场响应大部分的人都对着荧幕配合唱。高兴的是我妈妈还和 我说,那些老人家们还交头接耳说我家也有歌册,我的歌册是收藏了多久了,我也会唱歌册等等。现场记者们也竞相的在访问有关歌册的事了。我想这就是雅俗共 赏,引起共鸣了。另外我也看到一些小孩也对着荧幕一起唱,虽然可能他们是用着华语在唱,不过这已是发扬及传承的第一步了。
对于潮州剪纸,我要感谢再藩,虽然他很忙,还好他自动请殷说这件事由他来,说真的我最怕这种国际接轨的事务了,又花钱又花时不断跟进又容易出差错。再藩和我说到时在儿童庙会的现场搞个大家来剪纸,结果那天妈妈孩子一起来剪纸,这又是一个群众参与的温馨场面。
潮州讲古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虽然时间稍长一些但再藩确实讲得好讲得有感觉。我孩子们好奇的问,那个人在讲什么?虽然他们听不懂,但他们还会看中文字,对着荧幕他们不停的问,陈旭年是我们潮州人吗,柔佛古庙是他建的吗……我想这也是在发扬及传承了。
儿童庙会里颍川儒乐呈现的儿童潮剧《十八相送》,两个小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出席的大部分小朋友是听不懂的,不过他们却是看的津津有味。
第二晚颍川儒乐的张伟彬小妹妹唱着《大狗兄》里的一段词~potong kayu斩柴屐(潮语),我就听见有个小孩在问着妈妈,什么是柴屐?用小孩的演出引起兴趣这也是一种发扬及传承的管道呀!
总结而言,我提出几个浅见……
对于传承与发扬的使命,我想在不离潮汕文化及传统节目的前提下可以呈现更多能引起小孩,青少年们好奇,共鸣,参与及欢悦的节目。
探讨把儿童庙会或学艺颁奖改在晚间的可行性,因为除了白天太热也能方便更多人出席以增加晚上庙会出席人数。(若获奖人过多,可区分组别分几晚进行)。
会馆该扮演潮汕文化发扬及传承的领航,可以召集我们的协办团体好好探讨彼此如何互相协调,配合及互补的一起把潮汕文化及《三月初三锣鼓响》推向另一个高峰。
最后,这些都是尚有《三月初三锣鼓响》余温下的一点感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